水土保持方案的申报
水土保持方案分为水土保持报告书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
凡征占地面积在5公顷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总量在5万立方米以上的开发建设项目,应当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征占地面积在0.5公顷以上5公顷以下或挖填土石方总量在1千立方米以上以5万立方米以下的项目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其中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实行承诺制管理,征占地面积不足0.5公顷且挖填土石方总量1千立方米以下的项目不再办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手续,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自行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水土保持方案/备案项目要在工程开工前做或审批制项目在预可研阶段做,就是要在可研审批前拿到水保批复,核准制项目在工程核准前做。
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需要的资料包括文件(如备案通知书、选址意见的函、国有土地使用证等)、主体设计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主体工程相关图纸(总平面布置图、地形图)等,需要注意的是,若项目与其他工程有依托关系,如调用土石方、拆迁(移民)安置、临时征占地等,均应有相关说明性文件、协议或合同。
水土保持方案一般只做一次,但如果可研或初设变动较大,如项目规模或选址有变化才需要重新报批水保方案。其他变化不需要重做,一般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很多时候是在水保专项验收时)把变化情况到相关主管部门做一个备案即可!
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工作由开发建设单位或者个人负责。具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单位和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和业务水平,并由有关行业组织实施管理。
水土流失的形式有哪些?
由于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不同,再加之土壤、地形、植物覆盖以及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不同形式的土壤侵蚀,主要有: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混合侵蚀等五种形式。
1 水力侵蚀
水力侵蚀,顾名思义就是在降水、地表径流冲刷的作用下,对土壤、土体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简称水蚀。
水力侵蚀是分布最广、危害最为普遍的一种土壤侵蚀形式。常见的水力侵蚀形式主要有溅蚀、面蚀和沟蚀。
(1)面蚀或片蚀:
面蚀是片状水流或雨滴对地表进行的一种比较均匀的侵蚀,它主要发生在没有植被或没有采取可靠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坡耕地或荒坡上。
是水力侵蚀中最基本的一种侵蚀形式,面蚀又依其外部表现形式划分为层状、结构状、砂砾化和鳞片状面蚀等。面蚀所引起的地表变化是渐进的,不易为人们觉察,但它对地力减退的速度是惊人的,涉及的土地面积往往是较大的。
(2)潜蚀:
是地表径流集中渗入土层内部进行机械的侵蚀和溶蚀作用,千奇百怪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就是潜蚀作用造成的,另外在垂直节理十分发育的黄土地区也相当普遍。
(3)沟蚀:
沟蚀是集中的线状水流对地表进行的侵蚀,切入地面形成侵蚀沟的一种水土流失形式,按其发育的阶段和形态特征又可细分为细沟、浅沟、切沟侵蚀。
沟蚀是由片蚀发展而来的,但它显然不同于片蚀,因为一旦形成侵蚀沟,土地即遭到彻底破坏,而且由于侵蚀沟的不断扩展,坡地上的耕地面积就随之缩小,使曾经是大片的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4)冲蚀:
主要指沟谷中时令性流水的侵蚀。
2 风力侵蚀
对于干燥和失去保护的地表,当起风时,也就是说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或岩石碎屑就会脱离地表,这个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就是风力侵蚀,简称风蚀。
3 重力侵蚀
重力侵蚀是指斜坡陡壁上的风化碎屑或不稳定的土石岩体在重力为主的作用下发生的失稳移动现象,一般可分为泻流、崩坍、滑坡和泥石流等类型,其中泥石流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水土流失形式。重力侵蚀多发生在深沟大谷的高陡边坡上。
4 冻融侵蚀
土体和岩体因反复冻融作用而破碎并发生移动引起的侵蚀。
5 混合侵蚀
混合侵蚀是指在水流冲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的一种特殊的侵蚀形式。常见的混合侵蚀为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它不同于洪水,其搬运能力极强,比流水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它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历时短暂,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申请人可在政务服务中心水利局窗口进行咨询或递交送审材料→水利局组织专家技术评审(需进行踏勘的进行现场踏勘)→水利局形成评审专家意见书→编制单位对方案进行修改→建设单位从政务服务中心水利局窗口上报项目方案报批稿→水利局审批→水利局通知申请人领取批复,并交纳水土保持补偿费;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
申请人将附省级专家库专家审查意见的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及承诺书在政务服务中心水利局窗口递交→水利局审批→水利局通知申请人领取批复,并交纳水土保持补偿费;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报批稿10工作日完成审批。